茶的对外传播

博学茶道 2023-06-30 16:54 编辑:admin 281阅读

一、茶的对外传播

1、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是中外交流历史中重要的中国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2、茶文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茶文化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推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3、发展茶文化,既能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品尝者享受到茶香、味甘、色艳、形美,进而陶冶情操,增进精神素养。

4、茶文化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阐述茶叶的两条传播路线

“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 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 tea。

三、茶叶传播路线

茶文化是指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文化、思想、理念的一种文化形式。茶文化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茶树的生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影响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茶树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例如,武夷山的茶文化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全年气温高于0℃,气候温暖,利于茶树生长。同时,武夷山内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排水条件良好,防止茶树遭受涝灾。武夷山东、西、北部分布山脉,冬季阻挡西北冷空气,保持温暖环境,防止冻害风险。夏季,山脉阻挡湿润的东南季风,抬升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有利于茶树生长。此外,武夷山内为酸性红壤,符合茶树生长习性,有利于茶树生长。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形成嫩、鲜、爽的优良茶质。

其次,地理环境也会影响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茶文化,例如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茶文化还包括了与茶相关的各种艺术、文化、思想、理念等,例如品茶、茶道、茶艺等。这些与茶相关的文化形式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不同的茶叶制作工艺、茶具设计、品茶方式等。

综上所述,茶文化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茶树的生长,还影响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了解茶文化与地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茶传播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

当时的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可食用的蔬菜,这就是“吃茶”的开始。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习惯把“喝茶”叫做“吃茶”。

唐宋时期,国家贸易和文化的发展繁荣,煮茶的文化逐渐盛行,有关茶的文化和产业就慢慢出现和形成了。

明末清初,在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的协助下,英国把大量的茶叶运输到本国,然后将富余出来的部分出口到西班牙、丹麦等国家。

在英国皇室的引领下,喝“下午茶”的文化开始在英国兴起、传播和普及。另外,像美国、法国等国家,纷纷将茶与本国饮食习惯相融合,形成自身独特的茶文化,美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冰茶”,法国甚至还会将酒类与茶叶相互融合,做成各种饮品。

五、茶叶传播路线图

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六、茶叶传播途径

根据考古发现,证明茶叶起源于中国的贵州。

中国的茶叶起源于西南地区,其中巴蜀是茶叶传播的中转站。中国古文献中最早的饮茶、买茶和种茶记载于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其原文为"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已经有了饮茶之风。西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可见早在周代,巴蜀地区就有茶叶了。

七、茶叶传播中的问题是什么

茶叶上的锈斑是真菌引起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病,其黑褐色锈斑会逐渐扩大,交叉传染,严重的会蔓延穿透整个叶片。

因为茶叶叶片表面的细胞壁破裂后,茶叶中的铁离子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的氧化铁物质。

茶叶反面上的锈斑并不会对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锈斑过多或过重,可能会影响茶叶的外观和商业价值。

防治方法

(1)建立新茶园,雨后或地下水位高时,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及时进行幼龄茶园定型修剪和成龄茶园周期修剪,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3)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在秋季开沟施基肥,成龄茶园沟深需超过25厘米,推荐使用国光松达生物有机肥100斤+松尔肥50斤每亩。

(4)药剂防治:建议使用国光途泰一套兑水40-60斤叶面喷雾,重点喷施茶树藻斑病发病处。除此之外国光途泰还可防治茶树枝干及叶片苔藓。

八、茶叶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茶瘟病的最有效农药是辛硫磷、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敌敌畏、亚胺硫磷、乐果、毒死蜱、硫丹(赛丹)、万灵、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功夫菊酯、巴丹、吡虫啉;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除虫脲、优乐得;

植物源农药:苦参碱(虫杀净)、鱼藤酮;

微生物源农药:苏云金杆菌、白僵菌。

杀螨剂: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速螨酮)

杀菌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除草剂:草甘磷、百草枯、茅草枯其中乐果和优乐得因欧盟临时MRL标准制订得很严(0.02毫克/千克),在正式标准未颁布前应限制使用。

有些农药虽然适用于茶园中,但由于当前欧盟新的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规定得很严,因此对供出口茶叶的生产基地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农药包括:扑虱灵、灭螨灵(速螨酮)、甲氰菊酯、优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