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在世界的占有率?

博学茶道 2023-06-18 18:11 编辑:admin 191阅读

一、中国茶叶在世界的占有率?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茶叶产量255万吨,同比上升6%,占全球茶叶总产量44.8%。印度位居第二,茶叶产量127.8万吨,同比上升0.9%;肯尼亚44万吨,同比下降7%。产量位居前十的其他国家分别为:斯里兰卡30.7万吨、越南17.2万吨、印尼12.5万吨、土耳其10.2万吨、阿根廷8.2万吨、孟加拉国7.9万吨、日本7.7万吨。

二、巴巴茶是什么茶?

巴巴茶是印度产的一种红茶。因为巴巴茶是产自印度的,属于红茶类别,外观上呈现出带有金黄色的红褐色,香味浓郁,让人觉得非常的香甜,汤色红艳、鲜亮、透亮,口感醇厚,有一定的润感,有提神醒脑的效果。巴巴茶在国内非常受欢迎,可以在很多茶叶店或者在线购买渠道都可以购买到。因此,如果你想要品尝到巴巴茶的美味,可以选择在专业的茶叶店或网站购买,提高鉴别水平,从而品味到这种红茶的独特魅力。

三、茶叶国际标准?

茶叶是一种历史悠久、广泛使用的饮料,其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茶叶国际标准被制定出来,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

以下是茶叶国际标准的一些示例:

ISO 3720:茶叶的口感质量分类标准,仅适用于黑茶和绿茶;

ISO 3103:用水制备比较方法标准,包括茶叶冲泡的标准程序;

ISO 3807:茶叶中饮料的提取方法标准,适用于茶叶萃取物的制备;

ISO 11289:茶谱,目的是定义不同种类茶叶的制作方法。

除了以上标准,还有其他的国际标准适用于茶叶的质量评估和安全性能检查,如ISO 3725、ISO 15761、ISO 14502等。

总之,茶叶国际标准的实施有助于确保茶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唐代茶文化兴盛和僧人的关系?

唐朝作为茶,佛的鼎盛时期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与禅“因缘”深长,自古就有“禅茶一味”的说法。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期即以敬茶作为寺院的待客之礼。,到了唐朝,随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僧侣坐禅需茶提神破睡,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促进了茶叶的发展,佛教文化成为了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茶文化的源起与佛教的关系­

《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约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茶圣陆羽是个弃儿,被龙盖寺的和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诲,深明佛理。积公好茶,陆羽随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后来陆羽经过潜心研究和写作,终于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茶文化专著

二、“茶道”一词溯源与佛的关系­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三、唐蕃友好关系可见佛文化茶文化的密切关系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朝统治者大多推崇佛教。随着两位笃信佛教的和亲公主饮茶之风传到了吐蕃。640年和平使者文成公主博学多才且笃信佛教。入蕃时随身携带了释迦牟尼真像同行,并带有大量佛经、医书、饼茶及珍宝饰物。茶文化是从文成公主开始在吐蕃传播。由于吐蕃以畜牧为业,食物中肉、乳较多,而饮茶恰有止渴生津、解油腻、助消化之功能,故而一开始就受到上层贵族的欢迎,并逐渐盛行,以致发展到“夷人不可一日无茶”的境界。

四、僧人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学,茶道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五、古马茶道的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最早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随着川藏的西南马市的兴盛,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中原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修建茶马古道,从甘肃、河西走廊、沿长城下阴山,过陕西,渡黄河,进入中原腹地,而以南从川藏、滇南深入南亚、泰国(历史上叫暹罗)等边疆地带,甚至发展到中亚、东非沿海。

而在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日渐成熟,它与西南地区古茶树文化联系在一起,经过不断发展,它至明清之后茶马古道的贸易活动和滇川的古茶树文化达到兴盛的高峰期。古茶树与茶马古道文化促进了中原与西南民族的文化经济交流,两者互为纽带,相互影响。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树: 西南地区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1.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的发展

古代的茶马古道从西南边陲的川藏、滇桂地区到印度、尼泊尔、越南边境,茶马古道放射性地从四周延伸,然后辐射至中亚及西北陆上的古丝绸之路,以中原地区的王城为中心,茶叶、骆驼、马匹和商队为媒介,将中原的经济文化与西南、西域、中亚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相互影响。

用于商业的各式绿茶、发酵茶等、用于贵族及宫廷中的贡茶及平民百姓家的普通茶叶……各种各样的西南古茶树及民族茶业、茶艺满足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的饮茶需求。

自隋文帝统一漠北、西南边疆后,由于北方人口开始陆续向江浙、西南地区迁徙,南方大片土地得到开发。隋唐时期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断提高,尤其制茶工艺,这为茶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两宋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在南方,而贵州四川一带因此成为了古代西南地区茶贸经济的中心。

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种茶平原使得茶叶在长江下游远近闻名,云南的古茶树种植的覆盖面积已到澜沧江流域。

而南宋都城南京应天府就在江南,西南民族的茶马古道在开明的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下,那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断在西南滇藏一带传播,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制茶的手工工厂最先在这里出现,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西南、甘藏等地,而全国领先的工业技术促使滇藏、西南地区的茶商经济繁荣昌盛。

2.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滇藏贸易文化

西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性的茶马古道,川、贵地区的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完备齐全的道路基础建设工程、中原地区由于移民所带来的耕作技术、以及由于人口南迁和战争等因素从北方等地带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外,养蚕叶和采茶业等普及也促进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农工业及经济商贸的发展。

盛产茶叶的滇南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日益成为古茶树文化的代表圈,这里是茶马古道区域的起始点。云南地区与川藏的古茶树成为滇藏茶叶文化的代表。譬如滇南巴达乡的大茶树,这里出产有大批著名茶叶和传统贡茶,诸如云南普洱、茯砖茶、女儿环等。

在茶马古道、古居民茶叶种植区、茶贸重镇、伊斯兰教、佛教等古寺经文里,茶树文化在茶马古道延边区域的各个文学、宗教、中医药、传统日常饮食、商业经济与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交融。

“马帮”、“茶马驿站”、“古茶树”——滇藏茶树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早在神农时代,茶就已经被发现,茶在春秋鲁公时得以闻名。汉之后,随着茶叶和茶树的种植及马匹、丝绸、陶瓷与茶叶贸易的发展与兴盛,古茶树在西南地区发展迅速。而在宋代茶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西南的茶叶在茶马古道的运输下走向中原。汉朝至唐宋时期,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隋唐时代社会民风较为开放,统治者注重国民的文化生活,政治、文化制度清明宽松,随着乡村人口茶叶商贩的增多,市镇繁荣发展,以及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结合促进了西南地区茶叶贩运和茶业重镇、古茶树市坊村镇的发展与繁荣。

作为对外进行商业活动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已经拥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茶马古道便已经萌芽,马帮和骆驼商队是茶叶运输的贸易载体,古茶树文化是维系西南民族和中原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纽带。

在滇藏周边茶树文化的优势发展区,中原陆路和河渠交通的发展和西南等地运河水渠的开凿促使西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更为便利,驿站及古道的建设缩短了西南区域的城乡之间的距离,各地贩卖茶叶的集市和城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往来和物资交流得以加强。

而就在这茶马古道之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茶树。历史上,由于中原汉族政权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争不断,军队需要大量军费开支,而政府财政紧张使得朝廷支持茶马贸易的发展,因为茶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后,西南地区的黔茶树文化、川滇茶树产业、甘陕丝茶商贸迅速发展,十几万棵古茶树从茶马古道走上古代丝绸之路,古代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促进了西南古茶树文化的发展,也维持着这条茶马古道。

结语

中国古代的茶树文化和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见证与民族记号。

茶马古道起源和发展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与西南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商贸交易和交融的通道和走廊,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古茶树为文化符号,西南茶商、马商在向中原、南亚等地运送茶叶、特产品等过程中,在这个集民间、国际于一体的商贸通道上代代流传,使西南民族的茶马文化和茶树文化源远流长。

六、中俄茶叶贸易历史?

中俄茶叶贸易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492年到1840年,通过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茶路,中国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东方文明与科技借贸易通道自东向西扩散,助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900年,逐渐形成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路,欧洲国家通过全球殖民扩张取得支配性的经济优势,东方“朝贡贸易体系”被西方“世界贸易体系”取而代之,国际茶叶贸易的繁荣实际上加重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第三阶段从1900年到1945年,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线的中俄茶路,其特征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不断加强,此时的华茶在国际市场上被边缘化。

第一阶段,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茶路

地理大发现以后,以地中海体系、印度洋体系为中心的传统贸易格局被打破,欧洲人建立了大西洋体系,开辟了东西方海上航线,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体。这种贸易空间范围的变化,对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7世纪,茶叶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流入的白银对中国明清两代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起了助推作用,加强了本应受到冲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承受能力;在欧洲,亚洲的茶叶与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一起成为中产阶级的“兴奋剂”,酝酿着工业时代来临前的变革。

16世纪后半叶,俄国向亚洲的殖民扩张可视为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延续,所造成的地理和国际格局变化,包括俄国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征服,以及与中国的接壤。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许可两国贸易往来。同年,俄罗斯西界对欧洲经济开放,东西方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来到西伯利亚收购皮毛的俄商,发现中国的砖茶在这里可作货币使用,于是在边境大量采购砖茶;进京的商队也将为数不多的散茶带到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等地。随着俄国经济的发展,对中贸易需求不断扩大,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形成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境互市。至18世纪末,“武夷茶”取代“南京布”成为恰克图市场上的主要商品,茶叶从武夷茶区运至恰克图市场交易,再穿越俄属西伯利亚,最终抵达圣彼得堡,甚至远赴欧洲。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俄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华茶第二大进口国。面对白银外流的压力,俄政府曾在1800年颁布法令,规定恰克图市场上俄商只能进行易货贸易,从而实现了俄国由原料(毛皮)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呢绒、棉布)出口的产业结构升级。

与穿越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以及绕过好望角的海上商路相比,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万里茶道”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延伸,而非东西方远距离贸易的组成部分。正如1792年《恰克图市约》所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普爱众生,不容尔国小民困窘,……是以允行”。这种带有恩惠性质的贸易是中国“以茶治边”政治逻辑的延续,更多具有外交特质而非经济属性。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打开了中国通商的大门,中国被卷入全球市场经济,俄国才得以摆脱贸易附属地位,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逐步掌握中俄茶贸的主导权,茶叶之路也随之变迁。

第二阶段,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路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散,西方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并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世界霸权,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当茶叶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欧洲的工业制成品也开始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英国商人在武力侵略过程中推进经商,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俄国商人则渔翁得利,利用条约体系,排挤华商,攫取贸易利权。

鸦片战争后,受到英国纺织品竞争的俄国商品在恰克图市场严重积压,太平天国运动又导致市场上的茶叶价格高企。1855年,俄政府终于放弃“以货易货”政策,致力于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贸易优势。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俄商得以长驱直入中国内地采购茶叶,在汉口、九江、福州就近制作砖茶回输俄国,并于新疆、内蒙古一带沿途洒卖,形成产业性垄断。19世纪7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的输俄茶叶由汉口出发,经水路运至天津,再走陆路抵达恰克图。由于享有极优惠的税率,该线的茶叶出口额稳居输俄华茶总额的一半以上,1878年更是占到输俄华茶的81.9%。

俄国因航运能力不足,直到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才真正形成一条往返于上海—敖德萨的运茶航线,但“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制茶味亦减”,以汉口为中心的水陆联运是中俄茶贸的主要路线,“商队茶”也受到欧洲高端茶叶市场的欢迎。然而,茶叶作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出口额不断增加的同时,却未促成国内的技术突破和工业革新。究其原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强化了中国经济的欠发达与依附症状,形成“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果则是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土崩瓦解,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伴随着全球贸易体系的变迁,中俄茶路也面临着新的变局。

第三阶段,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线的中俄茶路

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通过向殖民地大量输出资本和技术,控制殖民地经济,在便利全球贸易的同时,也吞食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19世纪70年代,英商退出汉口茶市,转而发展印度、锡兰等地的殖民地茶业,在国际市场上排挤华茶。至1902年,华茶出口萎缩到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与中欧贸易联系疏远相对应的,是中俄贸易联系的加强。1880—1914年间,中国输往俄国的茶叶增加了近两倍,占中国全部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中国茶业对俄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9年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以及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铺设完成,打开了大陆经济开发的新大门,东西方贸易向北美太平洋一带分流。俄国位于欧亚之间,得益于欧洲经济技术的外溢,在亚洲享有一定的区域性优势。为了完成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同时垄断欧亚贸易,俄国决意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并力图建立中俄同盟。时逢甲午战败,清政府迫于压力,与俄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国在中国境内建造中东铁路。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华茶从临近中国产茶区的各港口海运到大连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经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到俄国和欧洲。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0%的输俄华茶都是经铁路运输。中俄茶叶贸易量虽再度增长,但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外缘依附属性进一步加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中苏茶路断绝。

与“丝绸之路”开通与发展的历程不同,中俄茶叶之路自诞生起就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并受其影响,以全球史的眼光重新探究中俄茶路的变迁历程,可看出其大体遵循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轨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格局、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双边、多边组织的建立,国际合作理念的实施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良机,茶叶亦成为亚洲区域经济的新纽带之一。

七、世界上注重茶艺发展的八个国家?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英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饮茶文化风俗。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韩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国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美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美国不产茶叶,美国人喝的茶全靠进口。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美国人一般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所以美国的茶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要么就是罐装、瓶装的茶水。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风俗。

说起俄罗斯人的嗜好,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他们酷爱喝酒,嗜酒如命。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与喝酒相比,俄罗斯人更爱喝茶,真可谓一席无酒,但不可一日无茶。如今,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叶早已成为广大俄罗斯人深爱的饮品,在俄罗斯还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

非洲的饮茶文化风俗。

在我们的印象里,非洲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国家,而且非洲盛产咖啡,所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非洲人应该没有饮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人舍咖啡而饮茶,尤其北非的阿拉伯人,他们招待客人必定要茶侍奉。他们喜欢在茶里放进了三分之一的糖,差不多糖味掩盖了茶香。另外,非洲人喝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须将茶喝完才算礼貌。

泰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越南的饮茶文化风俗。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越南人喜欢饮玳玳花茶。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芳香可口,饶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