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龙窑宜兴紫砂

博学茶道 2023-07-13 07:44 编辑:admin 279阅读

一、仿宋龙窑宜兴紫砂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

  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紫砂起源产地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

  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

紫砂起源产地

  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二、紫砂壶龙窑

正宗龙窑紫砂壶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款好紫砂壶,它历史悠久,名扬四海,它选用上好的矿土,用科学与祖传相结合的配方制成上好的泥,正宗龙窑紫砂壶设计独特,古朴优雅,成型优美大气,表里兼备,阴影结合,高度适中,曲直分明,出水流畅,拿捏方便,用它泡的茶叶更适合人体健康,非常值得使用。

三、宜兴龙窑简介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

1 始于宋朝,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还有当时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就是这个说法的依据。

2 起于明代,此说的根据是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对传说中宜兴紫砂壶的鼻祖供春的记载就是出自这里。供春壶其实就是宜兴紫砂象征,供春这个人就相当于茶文化里的陆羽,就是现在很多的壶还是有着供春壶的样子。所以现在在界内还是以这个说法为主。

四、紫砂龙窑

宜兴龙窑每月开窑一回,不对外开放参观。

龙窑,依坡度而建,以斜卧似龙而得名,是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宜兴仅存的这座龙窑,是世间为数不多的完整龙窑之一,位于今天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前墅牛角山上,是从明代开始,至今窑火不断的一座活窑。

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烧成温度紫砂在摄氏1150度左右,所谓千度成陶。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

龙窑是烧制紫砂器皿时间最长,历史最为悠久,主要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

五、宜兴龙壶紫砂壶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茶具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据传,最早的紫砂壶是由明代宜兴的陶艺家王应熊所制,他在制作紫砂壶时,采用了宜兴地区特有的紫砂泥,经过多次烧制和打磨,最终制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度实用性的茶具。

在明代和清代,紫砂壶逐渐成为了宫廷和富豪们喜爱的茶具,而在民间,也广泛地应用于茶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如“平底壶”、“高脚壶”、“扁壶”等等。

今天,紫砂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茶具之王”,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宜兴龙窑柴烧紫砂壶

泡铁观音,普洱茶,乌龙茶是最佳选择。

1:其实紫砂壶不挑茶叶,可以用来泡多种名茶。

2:龙窑柴烧紫砂壶泡茶的特点:

1、能吸附或过滤茶中的异杂气味,让茶香更为纯净、清晰、浓郁(即聚香);

2、能有效降低茶汤中的硬朗感、猛劲、冲劲、颗粒感、粗糙感等被软化,并变得细腻、润滑;

3、有效的使茶水结合度更好,促进回甘、生津,且更加持久。

七、紫砂龙窑烧制过程

01

紫砂壶制作过程预备 (包括预备工具、泥料、造型预备)

紫砂壶制作过程1:紫砂壶泥料预备

首先是从矿中挖泥,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生泥出来后需天然分化,然后破碎、碾细,并用60目筛子筛选;再手工或机械练泥。手工练泥很辛劳,后来改用雷蒙机,但用机器轻易损伤泥料。

紫砂壶制作过程2:工具预备

工具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以下所列的只是长期发展下来大家都用的工具中的一部门。善用工具是做好茶壶的一个先决前提。

主要包括泥凳(工作台),搭子(打泥条等),拍子(打身筒等)、尖刀、矩车(做圆形泥片)、线梗(光滑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明针(即牛角片,光滑表面)等。

紫砂壶制作过程3:造型预备

做茶壶前一定要想好要做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就象画一幅画,一定要先想好,可以画一些草图、作一些计算。另一种成型的方法是用印模,假如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在设计后做出模具,用印模的方法是可以大量出产统一个设计。

02

紫砂壶制作过程之制作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印模。两者都是先做好各个部件,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再进行表面精加工,特别是接口部门的加工。就手工捏作,对圆形的茶壶其壶身用“拍身筒”的方法,对方形(包括四方、六方等)的茶壶其壶身用“镶身筒”的方法。

基本过程包括:

紫砂壶制作过程1.把泥块打成厚薄平均的泥片,俗称打泥条、打泥片等

紫砂壶制作过程2.做壶身,此处就分为“拍身筒”和“镶身筒”两法,还有模型法等

紫砂壶制作过程3.做壶手把、壶嘴、壶盖等

紫砂壶制作过程4.精加工

紫砂壶制作过程5.有些还要加一些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

03

紫砂壶制作过程之烧制

做好的茶壶首先要阴干,去除掉壶胚内的水分,否则烧制时候容易烧炸裂,阴干大概要两三天左右。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现在一般用地道窑进行烧制,古代一直用龙窑烧制,解放后开始用倒焰窑。

04

紫砂壶制作过程后续工序

紫砂器烧成后还需整口,有的还要抛光包铜、金银丝镶嵌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