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兴盛和僧人的关系?

博学茶道 2023-06-27 23:44 编辑:admin 141阅读

一、唐代茶文化兴盛和僧人的关系?

唐朝作为茶,佛的鼎盛时期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与禅“因缘”深长,自古就有“禅茶一味”的说法。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期即以敬茶作为寺院的待客之礼。,到了唐朝,随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僧侣坐禅需茶提神破睡,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促进了茶叶的发展,佛教文化成为了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茶文化的源起与佛教的关系­

《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约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茶圣陆羽是个弃儿,被龙盖寺的和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诲,深明佛理。积公好茶,陆羽随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后来陆羽经过潜心研究和写作,终于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茶文化专著

二、“茶道”一词溯源与佛的关系­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三、唐蕃友好关系可见佛文化茶文化的密切关系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朝统治者大多推崇佛教。随着两位笃信佛教的和亲公主饮茶之风传到了吐蕃。640年和平使者文成公主博学多才且笃信佛教。入蕃时随身携带了释迦牟尼真像同行,并带有大量佛经、医书、饼茶及珍宝饰物。茶文化是从文成公主开始在吐蕃传播。由于吐蕃以畜牧为业,食物中肉、乳较多,而饮茶恰有止渴生津、解油腻、助消化之功能,故而一开始就受到上层贵族的欢迎,并逐渐盛行,以致发展到“夷人不可一日无茶”的境界。

四、僧人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学,茶道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为什么说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

先说结论,说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的原因如下。唐代末期的茶学家陆羽写了茶经,从此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人饮茶开始于汉朝,但是最为兴盛的还是唐朝,唐朝的一些名次和文人士大夫都十分的喜欢饮茶,到了北宋时期,茶文化更是发扬光大了。

三、唐朝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仟福茗茶提示,唐朝茶文化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等。

四、唐朝时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第一位唐朝赴日使者是632年8月被唐太宗派遣的新州刺史高表仁,为唐朝四品官员,比前隋裴世清那个九品鸿胪寺掌客来看,可见当时唐朝对日本外交方面还是很重视的。

但是这个高表仁却不是个搞外交的人才,在日本与王子争礼(应该是要日本行藩臣礼),一怒之下“不宣朝命”而返。

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旧唐书》

那么是因为唐朝赴日使者和历史大背景没关系,意义不够吗?

当然也不是,唐朝派往日本的第二批到第六批使者所处的时代就更有故事可挖了,刚好是唐朝、新罗、高句丽、百济、日本5国大乱斗,最终唐罗联军消灭高句丽百济的东亚国际战争时期。唐日大战之后,唐朝使者赴日7年间次数多达5次,多的时候使团有两千人。

664年5月由百济镇将刘仁愿派遣的朝散大夫郭务悰一行共30人到达日本。663年,唐军采用火攻击败日本和百济联军,消灭百济国,也就是知名的白江口之战。此时百济镇将遣使日本,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件。

不过因为郭务悰他们不是唐朝中央派来的使者,所以被日本拒绝进入都城,书信也被退回。

今见客等来状者,非是天子使人,百济镇将私使。是以使人不得入国,书亦不上朝廷。

——《善邻国宝记》

第三位赴日唐使是665年9月前去日本的刘德高,使团共254人,上一次未被日本接纳的郭务悰等人也在刘德高使团内。不过此次因为刘德高的身份是“唐国使”,所以成功被日本护送入京赐宴,并派人回送。

壬辰,唐国遣朝散大夫、忻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等。

是岁,遣小锦守君大石等于大唐云云(盖送唐人使)。——《日本书纪 天智纪》

第四位赴日唐使667年1月到达日本的熊津都督府下辖熊山县令、上柱国司马法聪也是百济镇将派遣,但他的任务其实主要是为了送还日本遣唐使。

第五位赴日使同样为百济镇将刘仁愿派遣的李守真,于671年七月到日本。郭务悰也带领使团第三次来到日本。

那么是唐朝赴日使节没有什么传奇经历吗?这就更不是了,【太平广记】所引【纪闻】一书就收录了唐高宗时期遣日使的遭遇。

这批使者奉命联络新罗与日本国,结果在离开新罗前去日本时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数十日,最后漂到了一个食人族聚居地:

忽风止波静,至海岸边,日方欲暮。时同志数船,乃维岸登舟,约百有余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见屋宇,争往趋之。

有长人出,长二丈,身具衣服,言语不通。见唐人至,大喜。于是,遮拥令入宅中,以石填门,而皆出去。

俄有种类百余,相随而到。乃简阅唐人肤体肥充者,得五十余人,尽烹之...

即便不提这么惊悚的恐怖故事,遣日使们留下的记载也有很多传奇之处:

公元778年,唐代宗命宦官赵宝英等赴日以结邻好。本来赵宝英他们要由扬州造船启程,但因为船只赶造工期不够,最后就将使团分为3批,乘着正打算回国的遣唐使的4条船顺路前往日本。结果路上赵宝英的主船被风浪打破,赵宝英等63人皆溺水而死。

坐着三号船的使团判官孙兴进一行人也遭遇险情“船仅得浮”,但在接力抢修之下勉强支撑到了肥前国橘浦。

而最坎坷的是四号船的唐朝使团判官高鹤林一行,被风暴吹去了耽罗国,也就是今天韩国济州岛。当时耽罗还是个独立的小国,大多数四号船的船员登岸后就被土著们抓了起来。其中一个叫韩国连源的日本录事比较机灵,“阴谋解缆而去”,带着四十多人成功脱逃。而高鹤林等5名唐朝使团成员就滞留济州岛,后来莫名其妙被新罗国相救,并和新罗使节一起到达日本。

孙兴进到达日本后,日本方面也立刻给予优待,却迟迟不安排他们入京,原来是当年正好还有渤海国使在日本访问,如果此时唐使入京,未免日渤两国都要对唐使毕恭毕敬,这让一向希望渤海对自己称臣的日本如何接受呢?而在渤海人走后,日本朝野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虽然日本一向自视甚高,但面对体量巨大的唐朝自然难以与其争锋,因此朝中对是否要向唐使行藩国之礼展开大辩论,最后的结果就是大纳言石上宅嗣为代表的“须用藩国之仪”派取胜,天皇“遂降御座”。

所以说,唐朝遣日使者的故事的确精彩。

五、唐朝文化内涵?

唐朝的文化:

1、雁塔题名

隋代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拨官员的科举制度。唐代在隋朝基础上进一完善。由此,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

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成为普遍的现象。当时,流传着雁塔题名的习俗,即科举考试得中后,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大雁塔上,以示夸耀。

2、吟诗作赋

唐玄宗在位期间,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诗赋内容。因而,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普遍以吟诗作赋为乐事、雅事。唐代诗人众多,创作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前代。

3、饮茶之风盛行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原产于我国南方。唐代时,茶叶开始传播到全国各地,饮茶的风俗也开始普遍流行起来。饭后饮茶成为当时的风俗。

4、以胖为美

与今天的审美观念截然不同,唐代是以肥胖为美的,认为肥胖像征着富足。所以,在对事物的审美判断上,祟尚肥胖宽大。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胖美人。

5、骑马出行

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方民族骑马的风俗也传入到内地,官员骑马出行的风俗开始流行起来。

六、唐朝茶文化形成的标准?

细观《茶经》,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叶的百科全书,陆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学属性,还非常重视研究茶的饮用。如煎茶过程、茶具与水对茶汤质量的影响等,而近代茶叶科学研究者多研究茶树品种、栽培、加工、贮藏、茶叶内在生化物质的变化等如何把茶生产好的问题,须知好茶还须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和领略茶的魅力。

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对茶的采摘、制作、饮用进行了细化,其煎茶方法为:炙茶、贮茶、碾茶、罗茶、择水、烹水煎茶(一沸调盐叶,二沸时出一瓢水、环激汤心、量茶末投于汤心,待汤沸如奔涛,育华)、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饽均分。

与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不同,表现在由汤活改为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盐花,以及对影响茶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等。这些均体现了陆羽穷究天地奥秘的执着追求精神。陆羽对茶学、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

七、唐朝茶叶种植推广的意义?

唐代茶叶种植推广以及生产大发展意义

唐代是我国封建让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对各种思想、各族文化采 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儒、释、道都比较发达,他们一致赏识茶性高 洁清雅,赞茶为瑞草魁、琼蕊浆,认为品茗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 操,增添乐趣,甚至羽化成仙。

唐代大兴宗教,广建寺院,僧侣深居 山林,自然环境优越,广种茶树,名山出名茶。除满足自身供佛、坐 禅、赠施主、待香客外,还投入市场,为寺院积累资金,所以他们为 饮茶习俗的传播与普及起了积极作用。

安禄山反唐,北方遭到严重破 坏,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南方各地 得到开发。在垦荒造田的同时,茶树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山区主 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安史之乱,人们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肃宗乾元 元年(758年),因限制沽酒,对酒课以重税,一斗酒价约三百文, 可买六斤茶,诗人社甫有诗云:“街头酒价常苦贵”,于是嗜酒者转 向饮茶,文人墨客大兴以茶代酒之风,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为俭 朴典雅的茶宴、茶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在各阶层中广为流 传,茶的社会销售量日益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宫廷倡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他们酒池肉林,淫声欢饮。茶自 然成为理想的饮料。

宫廷常设茶宴:“又赐饮于曲水,蹈午跼地,欢 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 并以茶赐近巨,中央机关饮茶已很盛行,“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 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王建也有“天子下廉亲考试,官人手里过 茶汤”的诗句。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陪嫁礼 品中就有湖南贡茶。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系列茶 具,就是僖宗为供奉释迎牟尼佛骨而秘藏于塔下的稀世珍宝。

凡此种 种史实,可见茶在宫廷的显赫地位了。同时地方官吏也教民种茶,据 《新唐书韦丹传》载:宪宗时韦丹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刺史“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政府从政策上鼓励种茶。

陆羽《茶经》问世,对种茶、采茶、造茶、煮茶、饮茶、品茶、 茶效、茶德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我国茶学的基础 ,使“天下益知饮茶矣。

同时我国第三个温暖期出现在隋唐时代 (600一800年),8世纪初,梅树植于长安,751年,长安种的柑橘结 果。有利的气候因素,也促进了茶叶的大发展。

八、什么时期茶文化和茶经济得到发展?

从最早的神农时期,神农以身试药,茶这种植物,可以作为药用(最开始),可清热消暑,畅通肠胃,起到舒缓人们身体不适的作用。

之后,在众多实践中,人们开始将茶从发病药用,转向日常饮用,用于保健强身。到了西周时期,四川生产的贡茶声名大噪,进贡入朝廷。

但是直到汉代,饮茶的文化才渐渐在普罗大众之间普及开来。

最终在唐宋时期,茶的“普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唐代之前,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待茶还是仅处于粗放煎饮阶段,要么是药用,要么是用作解渴和日常保健。

到了唐代,由于唐朝经济富裕,物质充裕,自上而下地形成了讲究生活、追求品质的风俗,在文化、经济和娱乐都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茶文化的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宋代时期,人们更将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