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几世纪传到日本?

博学茶道 2023-06-27 21:08 编辑:admin 70阅读

一、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几世纪传到日本?

公元618年前后。唐宋是日本人派遣使者来东土求学最频繁之际,适逢中国最好的时候,他们将这份风雅带回了日本。日本人喝茶的起步,应该是茶文化的最高点,如今唐宋茶风在日本依旧留有遗韵。

最初,茶是作为药品,被鉴真带到日本的。那时的茶,可能是被称为砖茶的中国古茶,边咀嚼边喝热水,因为是咀嚼茶,所以叫作“喫茶”。这样的砖茶,传到日本以后,被日本人研磨碎了,作为抹茶喝。平安朝的日本人大都喝这种抹茶。

二、茶的来源和历史?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当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国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

三、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茶,科学定义:植物。

茶,社会学定义:商品。

茶本身不具文化。

茶,陪伴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世界。文明把茶变得可以人类共享,茶也创造了文明。

历史上,茶通过“一带一路”,把东方文明的结晶:絲,瓷,茶奉献给了全人类,”穿絲绸,捧瓷器,坐下来品茶叙美好”。这是人类通过“一带一路”传播的文明景象。“文明”二字始见于《周易》乾卦:“子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皆行”。

茶,与人类生活文明共存。茶也必将陪伴着人类走向未耒。

四、世界三大植物饮料的传播路线?

世界三大饮料指的是可可,咖啡,茶。具体介绍如下: 1,可可 可可从南美洲外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16世纪前可可还没有被生活在亚马逊平原以外的人所知,那时它还不是可可饮料的原料。因为种子十分稀少珍贵,所以当地人把可可的种子(可可豆)作为货币使用,名叫“可可呼脱力”。 2,咖啡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 3,茶 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从营养成分等各方面上说绿茶都为最多。茶是茶树或茶树新梢芽叶加工品的统称。茶树为山茶科,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五、唐朝时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第一位唐朝赴日使者是632年8月被唐太宗派遣的新州刺史高表仁,为唐朝四品官员,比前隋裴世清那个九品鸿胪寺掌客来看,可见当时唐朝对日本外交方面还是很重视的。

但是这个高表仁却不是个搞外交的人才,在日本与王子争礼(应该是要日本行藩臣礼),一怒之下“不宣朝命”而返。

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旧唐书》

那么是因为唐朝赴日使者和历史大背景没关系,意义不够吗?

当然也不是,唐朝派往日本的第二批到第六批使者所处的时代就更有故事可挖了,刚好是唐朝、新罗、高句丽、百济、日本5国大乱斗,最终唐罗联军消灭高句丽百济的东亚国际战争时期。唐日大战之后,唐朝使者赴日7年间次数多达5次,多的时候使团有两千人。

664年5月由百济镇将刘仁愿派遣的朝散大夫郭务悰一行共30人到达日本。663年,唐军采用火攻击败日本和百济联军,消灭百济国,也就是知名的白江口之战。此时百济镇将遣使日本,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件。

不过因为郭务悰他们不是唐朝中央派来的使者,所以被日本拒绝进入都城,书信也被退回。

今见客等来状者,非是天子使人,百济镇将私使。是以使人不得入国,书亦不上朝廷。

——《善邻国宝记》

第三位赴日唐使是665年9月前去日本的刘德高,使团共254人,上一次未被日本接纳的郭务悰等人也在刘德高使团内。不过此次因为刘德高的身份是“唐国使”,所以成功被日本护送入京赐宴,并派人回送。

壬辰,唐国遣朝散大夫、忻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等。

是岁,遣小锦守君大石等于大唐云云(盖送唐人使)。——《日本书纪 天智纪》

第四位赴日唐使667年1月到达日本的熊津都督府下辖熊山县令、上柱国司马法聪也是百济镇将派遣,但他的任务其实主要是为了送还日本遣唐使。

第五位赴日使同样为百济镇将刘仁愿派遣的李守真,于671年七月到日本。郭务悰也带领使团第三次来到日本。

那么是唐朝赴日使节没有什么传奇经历吗?这就更不是了,【太平广记】所引【纪闻】一书就收录了唐高宗时期遣日使的遭遇。

这批使者奉命联络新罗与日本国,结果在离开新罗前去日本时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数十日,最后漂到了一个食人族聚居地:

忽风止波静,至海岸边,日方欲暮。时同志数船,乃维岸登舟,约百有余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见屋宇,争往趋之。

有长人出,长二丈,身具衣服,言语不通。见唐人至,大喜。于是,遮拥令入宅中,以石填门,而皆出去。

俄有种类百余,相随而到。乃简阅唐人肤体肥充者,得五十余人,尽烹之...

即便不提这么惊悚的恐怖故事,遣日使们留下的记载也有很多传奇之处:

公元778年,唐代宗命宦官赵宝英等赴日以结邻好。本来赵宝英他们要由扬州造船启程,但因为船只赶造工期不够,最后就将使团分为3批,乘着正打算回国的遣唐使的4条船顺路前往日本。结果路上赵宝英的主船被风浪打破,赵宝英等63人皆溺水而死。

坐着三号船的使团判官孙兴进一行人也遭遇险情“船仅得浮”,但在接力抢修之下勉强支撑到了肥前国橘浦。

而最坎坷的是四号船的唐朝使团判官高鹤林一行,被风暴吹去了耽罗国,也就是今天韩国济州岛。当时耽罗还是个独立的小国,大多数四号船的船员登岸后就被土著们抓了起来。其中一个叫韩国连源的日本录事比较机灵,“阴谋解缆而去”,带着四十多人成功脱逃。而高鹤林等5名唐朝使团成员就滞留济州岛,后来莫名其妙被新罗国相救,并和新罗使节一起到达日本。

孙兴进到达日本后,日本方面也立刻给予优待,却迟迟不安排他们入京,原来是当年正好还有渤海国使在日本访问,如果此时唐使入京,未免日渤两国都要对唐使毕恭毕敬,这让一向希望渤海对自己称臣的日本如何接受呢?而在渤海人走后,日本朝野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虽然日本一向自视甚高,但面对体量巨大的唐朝自然难以与其争锋,因此朝中对是否要向唐使行藩国之礼展开大辩论,最后的结果就是大纳言石上宅嗣为代表的“须用藩国之仪”派取胜,天皇“遂降御座”。

所以说,唐朝遣日使者的故事的确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