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初加工容易遇到的问题?

博学茶道 2023-07-01 10:45 编辑:admin 234阅读

一、岩茶初加工容易遇到的问题?

1.欠火:岩茶加工过程只经过走水焙或吃火时间太短温度太低(低于60%),造成岩茶火功欠缺。欠火岩茶外形色泽偏绿,手捻干茶成片状或颗粒状;香气多为青香,细嗅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滋味欠醇和带苦涩味;汤色黄绿,为岩茶不合格的火功。

2.轻火:轻火岩茶焙火时温度较低(80 90%),时间较短(3-4h),所以火功较低。轻火岩茶具有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这种岩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其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3.中火:中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90-100C),时间(4-6h),中火岩茶香气浓郁,带花果窗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岩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岩茶。

4.足火:足火岩茶焙火温度-般控制在(100-120C), 时间(6-12h)。 传统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如水仙等传统品质,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5.高火:高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40C),时间(8-12h)。低档岩茶为了掩盖苦涩等不良气味采用高温长时烘焙。其干茶色泽呈深褐色,香气为焦糖香;味浓耐泡;茶汤深橙黄色;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6.病火:病火即焙火时温度太高(温度超过160%C)或吃火太急。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叶底不见三红七绿,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质劣变不宜饮用。总之,武夷岩茶烘焙方式多,技术性强,与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烘焙方式,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焙火的最佳效果。

二、岩茶的火功到底分几种?

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六种

岩茶焙火的程度是受到焙火的方式、火温、焙火的时间、焙茶茶量的多寡,焙火根据这些程度的不同对茶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今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岩茶大致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三、轻焙火的岩茶好还是重焙火的好?

重焙火的好

 重焙火过的岩茶与轻焙火时对比:外形更紧结,色泽更乌褐,汤色加深;香气更浓沉、幽长,不高飘;滋味更浓厚,少了鲜爽味;刚焙好时味略带涩,储存几个月后会转醇滑。

焙茶时温度过高会使茶叶的芳香物质挥发过多,香气降低,重则产生焦味茶叶失香。

岩茶的焙火技巧里,以文火慢炖为好。

四、乌龙茶轻焙火好还是重焙火好?

焙火,也有称“烘焙”、“吃火”、“炖火”,是乌龙茶加工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干燥方法,工艺特点是烘干的时间长。焙火的目的除去除多余的水分,利于贮藏之外,主要目的是通过低温慢焙形成乌龙茶特殊的香气。用焙火技术干燥生产最为典型的产品是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高温水焙也是我们常说的初烘,与其他茶的加工接近。初烘后,当茶叶在制品含水量达20%左右时,筛去碎末,簸去黄片,拣去梗朴,摊晾6~10小时。然后进行复焙(火),采用低温慢烤的干燥形式,温度控制在80~90℃,时间1~2小时,烘至足干含水量为7%~8%。冷却,整理后继续烘焙,称“吃火或炖火”,温度控制在70~90℃,时间2~4小时,“吃火”后趁热装箱,从而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岩火香”。

五、岩茶焙两道和三道火有什么区别?

一道火的茶汤色浅黄,花香非常明显,涩感伴随着青气,属于轻火型岩茶;二到火的茶汤色金黄,呈现花果香,属于中轻火岩茶;第三道火功陡然增加,焙到了中高火,茶汤橙红,炭火香明显,三水过后是熟果香,滋味感更浓厚。

一般来说,武夷岩茶的“三道火功”基本上是经过毛茶期的“走水焙”以及精制期采用轻火、中轻火、中足火、足火的淬炼,方能成就精品。

六、岩茶焙茶口诀?

席要洁,具要净。

气要匀,心要清。

神要聚,体要松。

指要柔,臂要弯。

壶要悬,斟要低。

闻要细,饮要啜。

清若兰,飘九畹。

苦和甘,心自明。 人生味,寓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

茶是佛,长至善。

茶是道,重摄生。

惜茶心,存感恩。品好茶,福长远。

席要洁,具要净:习茶伊始,首先强调的是茶席和茶具必须洁净,这样既有利于卫生,也有利于心情。

气要匀,心要清:茶席、茶具既已备好,对习茶者来说,第一步须先调整好呼吸,吐纳自然顺畅,才能接着做到以下各个步骤。

神要聚,体要松: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真正品味出茶之妙。

指要柔,臂要弯:手指要柔软而非僵硬,手臂要弯曲而非僵直,这样习茶和品茶时才有利于准确、优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壶、茶杯等一系列茶具。

壶要悬,斟要低:用开水冲入茶壶或茶杯泡茶时,水壶必须高悬在上,这样可以利用冲力把茶叶冲开,在翻腾中快速、均匀、充分地释放出茶味,冲泡出优质的茶汤。

而斟茶时则要把茶壶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边沿,尽量保持茶汤的质量,还可以防止杯中产生气泡。

闻要细,饮要啜:拿起杯盖或端起茶杯做深而长的吸入,把茶香缓缓抽进鼻腔深处。

清若兰,飘九畹:武夷岩茶以大红袍最为有名,几成武夷山形象代言茶,而大红袍发出实实在在的兰草之香,故这里以“清若兰”代表武夷岩茶之茶香。

苦和甘,心自明:无论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品者自可从中领悟,或许心如明镜,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习茶的过程,既是开启心灵之旅,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人生真谛的过程。

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七、传统武夷岩茶焙火前要放多久?

 轻火岩茶,在保存得当的前提下,可存放六个月左右。这类岩茶,焙火温度低、时间短。在所有岩茶中,上市时间最早,通常在六月份可买到茶。轻火岩茶的最致命短板——可保存时间不长。茶农在制作轻火岩茶时,为保证高扬的茶香,通常不愿意焙重火。这一点,就导致轻火茶的水分,相对来说比较高,容易返青。

八、武夷岩茶等级划分?

根据GB18745-2002标准所示,武夷岩茶大红袍分为特级、一级、二级;武夷岩茶肉桂分为原味、特级、一级、二级;武夷岩茶水仙分为原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武夷岩茶奇种分为原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武夷岩茶名枞分为一个等级。

为什么要制定标准样品呢?

因为茶叶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光靠标准文本的文字描述很难体现该产品的质量状况,标准样品就体现了这个等级茶叶的质量状况,通俗的说,就是告诉你特级肉桂是怎么样的,特级水仙是怎么样的。

标准样品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指导企业生产,二是检验机构进行参照检验,三是质量仲裁。

武夷岩茶的审评与品鉴:

1、看干茶

在看干茶的阶段一般审评人员会抓一把茶叶在手上感受它的重量。

查看茶品的整碎度是否达到标准,条索完整的茶品一般揉捻到位,脱水率适中。

同时有一定重量的茶内质相对丰富,制率也会偏高。

如果感觉很轻且松散不规整的茶则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做青过程中吹风太多以及做青过度,茶叶脱水过度。

2:揉捻不到位,导致塑形不成功使得干茶条索过于粗松。

没有厚重感,会导致滋味较淡薄,不耐泡等后果。

3:鲜叶采摘嫩度偏老,光照过长导致叶片大且薄。

一般来说春茶的身骨重,而夏、秋茶轻。

2、看汤色

武夷岩茶茶汤以橙黄、橙黄明亮为主。

若精制时焙火程度偏高,内含茶黄素增加茶汤颜色也会随之变得厚重,会显示橙红。

但是无论茶汤的颜色为什么,茶汤都要以干净清透明亮为基础。

若出现浑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揉捻过度导致茶汤浑浊

2:采摘鲜叶过嫩

3:走水未到位,导致脱水率未达标使得干燥后的茶叶返青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茶汤滋味淡薄且出现苦涩感,是工艺不达标的表现。

3、闻香

在毛茶审评的时候香气主要表现为:品种香、地域香

精制后的茶品香气主要表现为:工艺香、品种香以及地域香

在香气审评过程中忌讳出现以下几种香气:杂味、青味、酵味、酸味、闷味

这都是在毛茶阶段以及储存焙火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导致的杂香。

4、尝滋味

武夷岩茶滋味丰富,在审评时一般分为几个方向:茶汤的薄厚、茶汤的回甘程度、是否存在苦涩感、有否落水香及岩韵。

若以上几点并没有非常突出一般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滋味淡薄:鲜叶采摘偏老、揉捻程度不够导致条索不紧结、做青时走水不完整、原料采摘等级(山场)偏弱。

苦涩感:鲜叶采摘老嫩不匀、走水不够到位、揉捻程度过度以及部分品种特性。

回甘及落水香主要原因在于原料采摘等级(山场)偏弱及工艺上出现了缺陷。

一般而言,茶水的厚重感不够、落水香不足、滋味苦涩感重,可以通过后期精制去改进。

但忌讳杂异味,因此审评滋味的最低标准便是茶汤滋味清晰无杂味。

5、看叶底

武夷岩茶叶底的观察主要从色泽、柔软度、舒展度、以及完整度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叶底的色泽主要表现在绿叶红镶边。

红边不匀表示青叶有受损现象、发酵缺陷以及走水不干净等问题。

叶片偏青绿色,红边不明显走水不够到位或者炒青过程没有到位。

这两种情况下的茶同样会出现苦涩感,并且带有青味。

叶底的柔嫩度主要表现在叶底的活度,触感是否扎手,且不会回软。

如果叶底偏硬,缺少柔软度和光泽度,则说明采摘偏老或者做青过程中吹风太多。

工艺精良的茶,叶底一定是有弹性的、有光泽的、揉搓叶片时不会破碎。

叶底的舒展度主要表现在叶片泡在水里会膨胀。

舒展性差的茶在冲泡时会具有苦涩感或者香气不好的隐患。

叶底的完整度主要表现在外形的好坏。

叶底的整碎度可以直观的表现该茶在揉捻工艺中是否存在缺陷。

揉捻多度则会导致外形破损且条索不好看,同时在冲泡时不容易把握冲泡程度,容易造成滋味淡薄或滋味过度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