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有哪些呢?

博学茶道 2023-06-29 01:54 编辑:admin 111阅读

一、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有哪些呢?

武夷岩茶的基本制作工艺为:采摘 →萎凋→摊晾→摇青←→发酵(做青)→ 杀青→揉捻→烘忓→毛茶→初拣→分筛→复拣→ 风选 →初焙→匀堆 →复焙 →精茶→包装或入库。

二、武夷岩茶晒青和萎凋有什么区别?

武夷岩茶晒青和萎凋有明显区别。一方面,武夷岩茶晒青后,茶叶外观颜色会呈现出浅黄色,其中含有茶多酚和色素等物质;而萎凋后,茶叶颜色变为暗绿色,同时叶中的芳香成分和有机酸逐渐释放。另一方面,晒青和萎凋对生茶的质量和口感有很大影响,晒青后的茶叶口感会显得细腻滋润,而且汤色鲜亮,尤其是武夷岩茶晒青后,香气会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醇厚。除了晒青和萎凋外,武夷岩茶还需要经过揉捻、杀青、烘干等多道工序,而每一步骤的处理方法和手法都会影响茶的口感和品质。选用合适的生茶处理工艺是保证武夷岩茶品质的重要因素。

三、岩茶特点?

岩茶主要有以下七个显著的特点。

1、形状:武夷岩茶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结稍细,惟水仙品种,因属大叶种,条索可略粗,但力求纯净,整齐美观。

2、色泽:武夷岩茶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3、冲次:通常以能泡冲至五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最佳者"九泡有余香、十二泡有余味。"

4、香气:武夷岩茶为半发酵茶,具有绿茶这清香与红茶之熟香,其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缺此不能称为佳品。

5、汤色:武夷岩茶汤色一般呈深橙黄色,清澈鲜丽,且须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6、滋味:武夷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有茶素之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甘短期可口。岩茶品质之好坏,几乎全部取决于气味之优劣,韵味之醇淡厚。

7、叶底:良好之武夷岩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叶缘可见银朱色;叶片中央之绿色部分,清澈淡绿,略带黄色,叶脉淡黄,即常言的"绿叶红镶边"。

武夷岩茶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四、武夷岩茶肉桂有菠萝香吗?

没有菠萝香,武夷岩茶有五种香味

火香

这种香气的产生与工艺有关,在干茶时期体会明显。看过往期的茶友们都知道,焙火是岩茶制作重要工序之一,随着焙火温度的升高,火香的浓郁程度也会逐渐加强,一般我们也把这种香称为“焦糖香”。

闻干茶香的最好时刻,是在烫壶温杯之后,将干茶倒入其中,盖上盖子,约10秒后揭盖闻香所产生的气味。

花香

花香,一般出现在轻、中火肉桂中。主要呈现出兰花、玉兰花和栀子花香,肉桂的兰花香要比水仙的兰花香来得高扬、鲜锐,从喉底泛上来的花香微带清甜感,与黄观音、黄玫瑰等花香相比,更显清雅。

不少茶友都对肉桂有所误解,认为肉桂就是霸道辛锐,茶感足,其实不然,肉桂也有清甜滋味清雅花香,十分适合岩茶入门茶友,上口容易,接受度高。

果香

果香,一般出现在中、足火肉桂中。香沉水底,若是果香和水融合得好,会让汤感变得厚实饱满,正是如此,果香肉桂除了值得细细体味的清甜果香外,茶汤也是一绝,饱满、圆润、甘醇、丰盈,有筋骨、有内涵,有层次变化,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

高火肉桂也会出现果香,足火是鲜果香,高火则像刚下锅炒过的坚果熟香,会随每道水的冲泡转化鲜果香或花香。

桂皮香

它就像香水的基调,贯穿整个冲泡过程。但是在有花香、果香的干扰下,桂皮香往往会被茶友们所忽略。

桂皮香的香型特殊,轻轻吸一口气,这是一种类似卤料桂皮的气味,香气辛、锐、烈。记住这种香气也很简单,多喝几次纯桂皮香肉桂,口腔自然就会记住。

木质香

会出现木质香,说明已经泡至最后,再过几泡就该换茶了。类似被雨淋过木头,宁静悠远,有一丝丝清凉感,夹杂着淡淡的桂皮香,在口腔留下最后的音符。

要是火焙高了,伴随着花香、果香、花果香的同时,还有可能出现奶香呢,肉桂的香气就是这样,总是不断给人惊喜。

五、岩茶大师排名?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发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共有6位。

武夷岩茶第一批传承人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4、刘锋

十七岁从事茶业,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89年调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为市茶科所副所长。1988年开始,刘峰致力于发掘岩茶历史名丛“金佛茶”,经过数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注册了“永乐金佛茶”商标。

5、刘国英

1987年从福建农林大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武夷镇九龙山茶场。说是镇办茶场,其实只有一片荒坡,几间干打垒土屋。他发现,九龙山毛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摇青上。他从规范使用综合摇青机,提高摇青工艺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从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质量评选中,连续三年获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优异成绩。97年起,他创办了“岩上茶科所”。

6、刘宝顺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1991年,刘宝顺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

7、王顺明

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创办有武夷山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8、黄圣亮

祖上世代经营岩茶,1982年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爷爷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师”黄瑞喜,父亲黄贤义,叔黄贤庚归纳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类茶艺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茶人。黄圣亮是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厂可以看到很多泽道的题字,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9、吴宗燕

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传到他祖父一辈,已在天心村好几个山头拥有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宗燕本人承办了天心村村办企业——天心茶厂,1992年他创办了北岩岩茶精制厂,现在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10、游玉琼

她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种茶。1985年,从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技术员起步,发展成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总经理。永生茶厂的前身,是集体性质的九曲精制茶厂。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琼父亲游永生,押上全部家产,大胆揽下了这个小厂。为了重开局面,改名永生茶厂。

11、王国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1985年,王国兴毕业回乡被分配到崇安县武夷茶叶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收购天心岩茶村、黄柏、柞洋一片的岩茶、半岩茶毛茶。那个年代,茶叶统购统销,王国兴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在工作中,增长了丰富的武夷岩茶的审评知识与审评经验。

12、陈孝文

出生于茶叶世家,是12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叶科学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80后)中极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还是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岩茶第二批传承人

1、刘安兴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公司的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茶叶审评工作。参与武夷山的名枞保护工作,目前内鬼洞品种保护区已经成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在武夷山岩茶厂推广手工融合机器做青工艺,提升武夷岩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对武夷岩茶的审评经验进行归纳,形成一套审评体系,在武夷山茶厂进行推广。参与《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起草,承担首届海峡乌龙茶技艺交流大会审评工作。

2、苏德发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苏德发是首批传承人苏炳溪的儿子,“一门父子两传人”说的正是这两位。

3、周启富

50多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4、占仕权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开始跟着宝顺师父(刘宝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做茶,这么多年师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虽然现在已经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讲起自己的师父,占仕权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学去琢磨。”关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占仕权说,“做茶这个手艺处处都是技术。不要说管理茶山、初制、精制这些,就只茶青进桶、搬茶叶,甚至连怎么扫茶青都有技术。”

5、刘德喜

刘德喜做茶的“启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1993年,在刘宝顺的指导下开始学焙茶。刘德喜说,“刘宝顺焙茶技术很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我就在那几年学焙茶的时间里,得到了正统的学习和锻炼。”

四年后,刘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的门下,他回过头去学岩茶的初制工艺,这一学又是五六年时间,如此便把岩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学全了。

走进刘德喜的客厅,第一眼就看到悬挂于对门墙上的“岩骨花香”四个字,那是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106岁时写下的墨宝,据说也是此次刘德喜获得“张天福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战利品。

6、张回春

1963年,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厂里度过,他与武夷岩茶的缘也自此时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

“当时,跟着茶厂里的老师父们学习。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做茶经验,看我愿意学,他们都很愿意教。学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统地掌握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跟着茶厂的老师父系统学习的那5年,张回春开启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大门。这之后,张回春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更深邃的规律。

“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一直到现在,张回春不仅再没离开过武夷岩茶这个行当,而且把这门手艺做成了家传。

以上就是武夷岩茶十八大传承人的名单了,不过,这18位传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国家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与叶启桐,其他人则只是省级、市级、县(市)级的。

六、岩茶之父?

目前所知的只有“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岩茶之父的称号在岩茶圈是没有的,如果有应该是姚月明。

因为对现代武夷山岩茶贡献最大的两个人是不能不说的。一是姚月明,他五十年代大学毕业扎根武夷山,用了几十年时间整理,培育几百上千种的武夷山茶种,制定的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对岩茶生产和制作贡献巨大,武夷山茶人都尊称他为“姚老”。

二是陈德华,武夷山茶科所的两任所长,在1985年拼配出商业大红袍,从此武夷岩茶走上商业化,目前武夷岩茶在中国茶叶届的地位陈德华功不可没,所以武夷山茶人都尊称他为“大红袍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