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宋盏喝茶

博学茶道 2023-07-03 19:28 编辑:admin 112阅读

一、用宋盏喝茶

宋盏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木叶、贴花、玳瑁等品类。兔毫盏:釉面分布雨丝般条纹状析晶斑纹,细密柔软如兔毛一般;鹧鸪斑盏:釉面花纹呈圆状斑点,如鹧鸪鸟胸部羽毛般美丽,且很像漂浮于水面上的闪亮油珠,故又称油滴盏;木叶盏:在盏中填入桑叶、菩提叶烧制而成,感悟一叶一岁月的浓浓禅意;贴花盏: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盏器,用剪纸贴入胎体烧制而成,华美而高贵;柿红盏:釉色如秋天成熟的柿子颜色,洋溢着丰收之喜庆祥瑞;乌金盏:纯色黑秞,虽极简朴,却映射出幽幽之极素光芒。

二、宋代茶盏有多少种造型

回顾饮茶发展史,人们发现宋代的品饮方式最优雅,也最讲究。这同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审美取向有密切关系。宋代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由于对文化重视,文人的地位也相对较高。在文人为主导的社会里,饮茶也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点茶与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饮方式。

斗茶的标准

斗茶的标准,一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内沿与汤茶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为胜,谓之“咬盏”,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谓之“云脚乱”。

黑釉盏是宋代最典型的茶具之一,它应点茶、斗茶的需要而大量生产。

宋人斗茶,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中,一边以汤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茶筅击拂,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茶沫聚集在茶盏口沿;最后,以“著盏无水痕”者为赢家。宋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三、宋盏器型

1、胎色分两类,一类是紫黑、深灰、浅灰,多有“紫口铁足”。一类是土黄,没有“紫口”,仅是足端多呈酱褐色“铁足”。

2、釉色多为乳浊状,滋润肥厚。以灰青为主,也有浅灰青、炒米黄、浅米黄,其中炒米黄油层尤厚。

3、宋代瓷器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炒米黄釉面布满开纹片,开片有大有小,大者深褐色,小者褐黄色,匀整清晰,故称“文武片”,或称“金丝铁线”,也称“鳝血”。

4、灰青、浅青的开片为黑色。

5、胎釉结合紧密,器表手感平滑,有奇妙的艺术效果。

6、制作精细,多施釉到底,仅圈足无釉。

7、开片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者称“鱼子纹”,开片较细碎者称“百圾碎&rdqu

8、胎质有瓷胎,也有澄泥胎。

9、一般采用垫饼垫烧,亦有采用满釉支烧的,此类器底可见到支钉痕。

10、器形以小件为主,少见大件,有贯耳瓶、胆式瓶、三足鼎、五足洗、鱼耳炉、立耳炉、乳钉五足炉、渣斗式樽以及各式盘、碗等,造型古朴。

11、有的器皿口沿微微外鼓,并非器胎外鼓,乃釉厚所致。

12、圈足不太规整,器壁看似平滑,手模则有不平感。端面较平整,但不宽。

13、因釉厚,常有缩釉现象。

四、宋盏标准尺寸

建盏的口径有大有小,差别很大,口径大的可以有20公分左右,小的只有几公分。日常喝茶,建议茶友选择9公分左右的口径,大小合适,可以不紧不慢的细细品味茶汤。

若是茶友有点茶需求,则可以选择12公分以上口径的建盏,盏口宽,茶杯深,更有利于观赏茶沫。但是这么大的口径就不适合用做日常饮茶使用了。

五、宋代茶盏器型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茶盏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茶盏的形状

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茶盏是口沿较直;另一种茶盏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茶盏还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的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

茶盏的历史渊源

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